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關於Predator preference for brightly colored males in the guppy【Godin & McDonough (2003) Behav Ecol 14 (2): 194– 200】的實驗

§實驗環境

  慈鯛與孔雀魚皆是由觀賞魚店獲得的,因此來源不明。
  在獨立水箱中飼養。
  使用過濾的井水,溫度控制在24~26
  12小時螢光燈光照,12小時黑暗
  碎石子底層

()對於固定孔雀魚的捕食偏好

16升水缸進行,其中三面貼上深色紙,第四面覆蓋可觀察的紙板
將兩隻體長、花紋相同(但其中一隻尾色較鮮艷明亮)的雄孔雀魚約束在透明玻璃管中,並在前方隔上不透明玻璃板。
讓慈鯛魚30公分處觀察孔雀魚,紀錄慈鯛第一次接近與第一次攻擊(即咬住玻璃管)
共使用12隻孔雀魚(即各6隻花紋鮮豔與不鮮豔)22隻慈鯛。
慈鯛會先置入水缸使其適應24小時,孔雀魚則是於實驗前5分鐘置入適應。
分別在早晨跟下午各一次觀察,每次觀察所選用孔雀魚為隨機配對、隨機置入玻璃管中。當慈鯛接近孔雀魚時開始10分鐘的紀錄。

-結果:
試驗結果中顯示,在孔雀魚體型、運動、與掠食者距離保持不變,慈鯛在第一次接觸(A)與第一次攻擊(B)中皆較偏好尾色鮮豔的孔雀魚


()使孔雀魚自由游動

在長×寬×高為120×50×50厘米的水缸中進行,其中三面貼上深色紙,第四面為開放觀察面。水缸兩端分別有一組岩石與固定在底部的塑膠植物,岩石提供慈鯛隱藏;塑膠植物則是提供孔雀魚躲避追捕。

共使用12隻慈鯛,每日早上及下午各觀察一次,每隻持續五天。
在實驗前3天讓個體慈鯛習慣隱藏於岩石縫隙中,實驗時在塑膠植物端倒入一對孔雀魚(尾色鮮豔與尾色黯淡,體長相近),觀察第一個被攻擊的。紀錄何種孔雀魚先被攻擊,也同時記錄攻擊時與慈鯛的距離,無論是成對或單獨行動。並為了控制飢餓程度,允許慈鯛捕食第二隻孔雀魚(亦即一天進食4隻孔雀魚,實驗完共使用了120對孔雀魚)
自行製作示意圖

-結果
當成對自由孔雀魚在面對慈鯛時,尾色鮮豔被攻擊與捕食機率明顯高過尾色黯淡的孔雀魚。

慈鯛並不一定先攻擊較近的孔雀魚,相反的,慈鯛傾向先攻擊較鮮艷的孔雀魚。多次觀察中發現,慈鯛最後攻擊對象多半是尾色鮮豔的雄魚,而非較近的雄魚。
圖片與文獻引用皆來自標題所屬文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